你的位置:主页 > 实时要闻 >军民融合:共筑国家发展的双引擎

军民融合:共筑国家发展的双引擎

军民融合战略,作为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关乎国防安全,更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繁荣与稳定。本文将从三个维度探讨军民融合的内涵、路径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结合具体案例,展示这一战略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推动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01军民融合的内涵与时代意义概述

正如《军民融合战略发展论》一书中所提到的, 军民融合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大体系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具有全局性、高层次和长远性的特点,旨在通过军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双向流动,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全局性发展指的是军民融合涉及多个主体和领域,包括军队、政府、企业等,以及行政部门、行业单位、传统和新兴领域等。这种全局性的融合有助于调动和整合国家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
高层次发展则体现在军民融合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军民融合实践也充分体现了国家主导的规律。
长远性发展强调军民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搭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桥梁,实现生产力和战斗力的相互转化和传递。这既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也有助于国防建设本身的发展。
军民融合的时代意义在于它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要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军民融合,可以抢占科技制高点,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战略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军事战略的简称。二是泛指关于全局性、高层次、长远的重大问题的方针和策略。军民融合战略发展中的“战略”取其第二种含义,主要指军民融合全局性、高层次、长远性的发展。
军民融合,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大体系的有机融合。从融合主体看,涉及军队、政府、企业、公民等不同主体。从融合范围看,既涉及行政部门也涉及行业单位,既涉及传统领域也涉及新兴领域。从融合需求看,信息化战争所要求的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其生成所涉及的资源几乎覆盖了整个国家的战略资源,使创造财富的方式与军事活动的方式深度融合,要求形成军民深度融合的体系对抗能力。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是全党全国的共同责任。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努力使国家安全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
可持续是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之一。搭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桥梁,可以更好地发挥两方面优势,形成相互牵引、相互补充、相互激励的运转机制,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军民融合战略发展关系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全局,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做出的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对于把握战略机遇,有效维护国家利益、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02军民融合的战略路径探索

《大道荣光》一书指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军事理论界对于国防与经济建设的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军民联合”到“军民结合”,再到“军民兼容”和“寓军于民”,体现了对时代变化的深刻把握。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后,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全面展开,涌现出大量理论成果。
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被深刻认识到,它不仅是富国强军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国防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同时,对军民融合发展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理解,其根本目的在于富国强军,且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优势。此外,对军民融合的范围、方式和转型途径也有了初步把握,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看法。
在探讨军民融合的内涵和路径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如叶小军指出军队人才储备和后勤装备保障的社会化与军民融合有相同之处。宗岩则强调了当前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推进寓军于民体制建设的紧迫性。吴向前通过分析美国国防工业转型,为我国军民融合提供了借鉴。
在国防科技工业融合发展方面,研究集中在如何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的新体制。范肇臻提出要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和设计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辛荣国则分析了军民融合的战略任务及其步骤和阶段性目标。
军民融合综合领域的探讨则更为广泛,涉及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等多个层面。如孟凡生强调了军民结合对提升军工发展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对策。王昌认为军民融合是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的最佳途径,并指出实现军民融合需要综合各个层面进行推进。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军民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认识统一、制度建设、军民相互转化机制完善等问题。未来,需要继续深化研究,推动军民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军事理论界比较知名的有:国防大学推出的《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系列
总的来说,近年来国内理论界三是对“军民融合”的范围、方式和转型途径有了初步的把握,从观念、机制和措施方面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整体来讲,国内的研究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探讨军民融合内涵和路径的论述叶小军在分析而是强调高度分工与协调的统一,并且强调“军民融合”不仅仅是为了局部的经济效益,而是要从全局方面实现安全与发展高度统一。
★关于探讨国防科技工业融合发展的论述叶卫平认为加强军民结合的宏观指导和规划衔接。
★关于探讨军民融合综合领域的论述孟凡生指出.必须综合战略、政策、体制、企业等各个层面,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强协调,整体推进。

03绵阳军民融合创新模式的独特性与成功实践

根据《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描述, 绵阳市,作为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进行军民融合创新。这一模式在绵阳的成功实践,不仅推动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更为当地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绵阳市政府深知军民技术转移和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建设“绵阳科技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国防科研院所和国防科技工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通过军民融合创新,绵阳市实现了军地双赢,提升了区域产业生产能力与竞争能力,区域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国防科研院所和国防科技工业也从中获得了经济收益,提高了国防技术的开发能力。

绵阳军民融合创新模式是比较独特的,首先是绵阳市政府非常清楚抓好军民技术转移和创新对绵阳市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绵阳市在创建与建设“绵阳科技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落户于绵阳市境内的国防科研院所和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和技术的优势,为这些国防单位提供军民融合创新所需的一切良好土壤和基础,促进了军民融合技术转移的发展,带动了绵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当然,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的模式绝对不是个案,这种军民融合式创新的最新表现形式。技术创新和转移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军民融合模式将军民技术在区域内优化配置资源,形成互补发展,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我国以中西部为代表的军民融合创新和发展模式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经验,不仅推动了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军民融合创新的特点,一是区域内国防人才、技术优势显著。二是政策支持,这包括区域的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国防科研院所与国防科技工业领导层两个方面的支持。当地政府的促进军民融合创新政策也是这种创新模式成功运行的必要条件,政策的配套支持是军民融合创新模式发展和形成的基础。三是资金支持,资金的支持与政策支持有同样的特点,这需要军地双方的资金支持。无论是军民两用技术的合作开发还是军民融合创新阶段,都需要创业投资的支持。四是最后能够实现军地双赢,这种军民融合创新模式成功运行结果就是,提升了本地区域的产业生产能力与竞争能力,区域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国防科研院所和国防科技工业从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和军民技术转移的过程中有两个巨大的收获,一是在民品开发与生产中获得了经济收益,二是提高了国防技术的开发能力,实现了军地双赢。